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,實現“十三五”時期發展目標,破解發展難題,厚植發展優勢,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發展理念。全會把綠色發展確立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,明確了綠色發展的內涵、方向、路徑和保障措施,彰顯了黨中央推進發展轉型的決心,也彰顯了綠色發展在國家發展體系中的極端重要性??梢灶A期,在“十三五”乃至一個更長時期,綠色發展將成為國家發展的主題,成為國家破解發展和保護難題,實現生產發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。
要實現綠色發展,關鍵在于摒棄錯誤落伍的發展理念,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,有了綠色發展的理念,才會有綠色發展的行動,理念越統一,行動就越統一;理念越堅定,行動就越有力,越到位。綠色發展理念的核心就是以可持續發展、健康發展為目標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,就是兩條“腿”走路,就是“既要金山銀山,也要綠水青山,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”。
要實現綠色發展,就要嚴格依法辦事,就要學會挑肥揀瘦,就要拒絕一些投資、卡住一些項目、叫停一些行為,各地不能對投資或項目“來者不拒”“撿到籃子里就是菜”,不能以企業帶來了稅收、促進了就業為由對企業的環境違法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而是應該用法律的尺子量一量,用環境的尺子量一量,用綠色發展的尺子量一量,只有投資或項目符合環保要求、符合綠色發展的要求,才能招,才能引,才能上,只有企業生產經營合法,恪守了環境保護底線,才能給予保護支持。如果投資或項目先天帶“病”,與綠色發展的理念不符,存有環保隱患和風險,會給環境帶來很大的損失,就應該將其拒之門外。如果企業跌破了環境保護底線,必須讓其付出法律代價,該處罰的處罰到位,該規范的規范到位,該取締的取締到位。
衡量盤算發展的得失,需要“綠色算盤”。我們既要算好發展的“經濟賬”,還要算好發展的“生態賬”和“總賬”,既要算好發展的“眼前賬”“當代賬”,也要算好發展的“未來賬”和“長遠賬”“子孫賬”。發展要有一個度,要有一個“成本底線”,如果一項投資或者一個項目、一個企業的環境負面效應很大,甚至超過了積極效應,那么就逾越了發展的度,就是不適宜的,就違背了綠色發展觀的要求。
各地都應該本著對未來負責任的態度謀發展,都應該讓綠色發展理念成為指南,成為價值觀,成為行為準則,都應該徹底摒棄片面追求GDP、追求經濟發展的理念。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,實施綠色發展戰略,走文明發展新路,才能少走或避免走負面發展的彎路,才能最大限度呵護好我們最寶貴的社會財富——青山綠水、藍天白云,才能建設好美麗中國。從長遠來看,這才是最有潛力的發展。
(源自:溫州日報)2015年11月30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