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本月3日開始到6日結束的“探訪鰲江水質 聚焦平陽變遷”活動,有了一個令人欣喜的結果:活動采集的鰲江下游、中下游、上游共5個監測點的水樣,在送達該縣環境監測站進行分析后表明,從溶解氧指標的初步檢測來看,鰲江下游江口渡斷面水質,已介于二類和三類之間,而按相關指標,下游已達到了可下河游泳的標準。
這是近年來鰲江水質開始轉變的一個縮影。今年前11個月,鰲江上游順溪斷面為一類水,埭頭斷面為二類水,下游江口渡斷面為三類水,均達到水功能區要求,中下游方巖渡斷面為四類水。雖然江嶼斷面仍為劣五類水,但氨氮濃度均值較去年有明顯下降,預計明年會消除劣五類。和去年相比,方巖渡、江口渡水質均提高一個類別。其中,江口渡氨氮濃度均值從2010年起,每年下降30%到40%,從劣五類成為三類水,實現了四連跳。
平陽縣環保局副局長王曉東介紹,本世紀初,鰲江是省內八大水系中污染最嚴重的水系。流域上游生皮加工等六大行業排放的污染物,是鰲江水質變劣的原因之一。其中,制革業作為六大工業污染源之首,其污染物排放量是其他工業污染源的總和。
為還鰲江流域清澈,平陽于2003年啟動制革業整治,并出臺《制革行業污染整治實施方案》。先后投入超億元,采取政府收購補償、企業組合提升、廠房改造建設、淘汰生皮鉻鞣、深度治理污染、強化監督管理等整治措施。該縣對制革企業實行“二次死亡法”:一旦企業違法排放,第一次將處以最高限度的經濟處罰。第二次被發現違法排放,未進行重組的企業一律關停取締;如果已進行重組則被停產,直至新廠房投入使用為止。如今,該縣制革業整治通過市級驗收,制革企業削減超四分之三,廢水排放量削減過半。
治水嚴控工業污染源,不僅沒有傷害平陽經濟,反而倒逼該縣工業企業調整產業結構,進行轉型升級。以水頭制革基地為例,重組整合后的8家制革企業,雖然產值從高峰時的40多億元降至12.7億元,但轉型成皮件企業,產值由5000萬元升至51億,開發出八大系列近400種寵物產品,出口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,出口量約占全國一半。占地3400畝的水頭制革基地,通過行業整合提升,保留8家企業及配套污水處理廠僅占地300多畝,剩余土地為該鎮產業升級、社會發展騰出了空間。
對于電鍍、印染、化工、鹵制品、造紙等其他鰲江工業污染源,平陽實行零點行動:即在今年6月30日零點,關停所有排放廢水的未入園企業。
(源自:溫州日報) 2015年12月09日